- 主题:网上这篇文章讲清楚了新老数学教材,防自学还是舆论造势?
老教材确实简洁实用、结论明确、更有利于学生快速“学”会知识点、然后直接下手做题。
尤其是那段总结性的算法结论:
500
我想应该深受家长们的喜爱。因为有了这套口诀,就算你什么都不懂,只是照着口诀硬背硬套硬练,也不难在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把小数除法的计算题做出来。
所以在我们小时候,时常会有老师让大家背这种大段的文字性内容,甚至会像语文考试那样考察整段话的默写,以此判定大家是否真正掌握的小数除法运算。
反观新教材,压根没有这种总结性的话语,所以就算家长想让孩子背,都不知道要去背什么。
不光如此,新教材中还有相当多发散性的引导和问题,比如这里在遇到小数除法问题后,压根没有直接讲该怎么做,而是联系之前的内容,提出了两种用老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路。
500
一种是把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去做,另一种是通过拆分单位,把大问题拆分成两个小问题去解决。
如果你用“快速学会小数除法计算”的视角去看,这种穿插是不利于快速实现目标的。最快的方法,当然是直奔主题,上来就给小数除法的计算口算,背下来然后去反复刷题练习才是,就像我们教流水线工人工作一样。
新教材现在非要穿插一些其他内容,就并非完全是为了讲解小数除法的算法,而是在引导大家去使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用已学知识去想办法解决看似未知的内容。
对教学稍有了解的人不难知道,“转化与化归”是中学四大数学思想之一,对学习新知识,或者说的更世俗一点,对做题(遇到看似未知的新题如何现场解决)有多大的用处,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然后再讲解竖式计算,新教材非但没有给口诀,又在过程中提出了不少问题:
500
这些问题,又会让那些想让孩子“快速学会计算”的家长深感头痛。
你为什么要问我问题呢?
到底是谁教谁呀?
为啥不能直接给孩子讲明白?
你直接告诉我怎么算不好吗!!?
但从我多年教学的视角来看,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小数除法中最重要的算理,你得真把这些问题想明白,才算真正理解了小数除法。
相反,如果你跳过这些问题,直接背口诀、刷100道题,把计算步骤复制熟练,当然也能做普通题目。但那最多只能说是学会计算技术,一旦题目稍微变化一些,就完全不知道如何处理了。(高年级经常有这种问题,一下就能把这些孩子筛出来)
所以为什么老一辈习惯称小学数学为“算术”呢?就是因为我们在很长时间内,过于在意如何快速教会孩子计算技术,而不关注他们对算法的深入理解。
直到后来,人们才渐渐意识到,数学的深度与广度,要远远不止“计算技术”这个层面,其背后的脉络原理、分析方法、思维能力,才慢慢变成新时代数学教育的侧重点。所以“算术”二字被弃用,我们真正开始教“数学”。
详细对比新旧教材,能显著体会到这种差异。
旧教材的优势在于,其目的性非常强,紧紧围绕最终结论编排。引入、案例、引导、提问部分都很少。
它像是一个车间主管,把流水线工人带到指定位置,快速告诉你要干“1、2、3”这三件事,然后训练你把它们做好做熟,就达到了培训的目的。
所以,如果你想对着书本,快速学会某些知识点、能快速做基本的习题,那老教材确实更适合“自学”。
而新教材的特点是,其目标并不完全指向“快速学会知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体会“分析未知问题的思维方法”。因此它甘愿放慢速度,用“提出某些问题”代替“直接灌输结论”。
它就像是研发主管,带着新的科研工作者去学习流水线设计。走到一处,不是直接告诉你要做什么,而是引导你看看内部结构,反复问你“这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那样设计有什么问题?”......
这是在培养科研人员,就不是在培养流水线工人了。
大家也许会有质疑:我家孩子学习就是为了做题考试,也没想什么当科研人员的事情。
问题是,就算是为了考试,当下中考高考的考察方向也早已发生了大转向,已经很少单纯考知识点了。
考法更灵活、题型更多变、各种新情境层出不穷、越来越考察现场分析能力,这显然对应着新教材的培养方向,老一套那种重知识轻思考的教学,很难满足当下的考试要求了。
而一旦走进毕业,当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复杂,旧时代那种“掌握一个技能重复一辈子”的简单路径也早已走不通。
所以从长远视角看,在学校学习知识的目的并不单是为了知识,而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的思考方式和思维能力。
就拿数学来说,那些知识真的在进入社会后还有太多用么?可能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都是没什么用的。但学习数学过程中反复强化的思维方式呢,依然会大有用处。
如果你的思维方式,是老教材的教学方式:快速得到固定结论,中途不停留不思考不质疑。那很容易被当下过剩的信息胡乱忽悠。
比如听到“新教材防自学,老教材特别好”的结论,没有任何迟疑地就相信了,拿来充当自家孩子学习不好的借口,甚至作为和不同意见对喷的武器。
而如果你的思维方式,是新教材所倡导的发散式、推理式、质疑式,那么听到这个说法后,小学课本里各种各样的发散和问号就会很有用处,帮助我们去逼近更真实的结论。
“新教材防自学,老教材好”这个结论是谁先提出来的?
他提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有大量一线教学案例的数据支持么?
有没有新旧教材内容详细对比的说明?
考没考虑到新旧时代(或者新旧中高考)对能力要求的差别?
有没有权威的相反意见?
这些相反意见的论据又是什么?
......
这些质疑和思考,应该走向新结论途中所应自然想到的,也该去逐一验证解决的。这就像新教材讲解某个知识点的过程,不能直达结论,要走走停停、想想问问才对吧。
一个听到什么事情,既不调研也不考证,就无脑直接相信甚至笃信的人;一个张口闭口都是无可置疑的结论,从不谈“结论为什么如此”的证明过程的人。无论他小学数学考多少分,可能都没有触及到理科的精髓。
当考完试、毕业后,知识不再使用,多半会被遗忘。而真正能让我们受益终身的,恰恰是那些探究思考过程中所缓缓培养的东西。
所以各位家长,你们口中的“自学”,究竟是指什么呢:
是指没有任何障碍、快速接受缺乏论证的最终结论,并在反复练习后运用熟练?
还是指遇到未知新问题,知道寻根问底、驻足质疑、发问探究,直到得到一个经过充分思考的结论?
--
FROM 223.160.128.*
所以水木这样在社会上算中上层人群,还让新教材防自学这样的言论甚嚣尘上,不悲哀吗?
提前学,小学学会了初中初中学会了高中,您是想培养做题工人吗?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基础的事都不明白,还纠缠哪本教材哪个教培好,有意义吗?
--
FROM 223.160.128.*
我不记得小时候背过这个啊。。。
【 在 guoqingjie 的大作中提到: 】
:
: 老教材确实简洁实用、结论明确、更有利于学生快速“学”会知识点、然后直接下手做题。
:
: 尤其是那段总结性的算法结论:
:
--
FROM 115.192.225.*
我认识有的人就是用训练ai的方法教娃,灌进大量的知识和习题,期待训练出一个做题模型
,也没法证明这样做不对...
【 在 guoqingjie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水木这样在社会上算中上层人群,还让新教材防自学这样的言论甚嚣尘上,不悲哀
: 吗?
: 提前学,小学学会了初中初中学会了高中,您是想培养做题工人吗?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 ?这样基础的事都不明白,还纠缠哪本教材哪个教培好,有意义吗?
--
FROM 203.208.61.*
这人肯定是个学渣
【 在 MeiYou9 的大作中提到: 】
:
: 我认识有的人就是用训练ai的方法教娃,灌进大量的知识和习题,期待训练出一个做题模型
: ,也没法证明这样做不对...
: 【 在 guoqingjie 的大作中提到: 】
: : 所以水木这样在社会上算中上层人群,还让新教材防自学这样的言论甚嚣尘上,不悲哀
--
FROM 115.192.225.*
也还是T大的师兄..
【 在 yingzh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人肯定是个学渣
--
FROM 203.208.61.*
学理的?这不合理
【 在 MeiYou9 @ [ChildEducation] 的大作中提到: 】
:
: 也还是T大的师兄..
: 【 在 yingzh 的大作中提到: 】
: : 这人肯定是个学渣
:
--
FROM 115.192.225.*
可能我说的有点夸张,总之就是觉得娃资质一般,觉得用引导思考的方式没法成功,于是选
择直接学习套路做题提高成绩
【 在 yingzh 的大作中提到: 】
: 学理的?这不合理
--
FROM 203.208.61.*
过早地放弃了。终究我们还是期望他是个人,不是个做任务的机器。
【 在 MeiYou9 的大作中提到: 】
: 可能我说的有点夸张,总之就是觉得娃资质一般,觉得用引导思考的方式没法成功,于是选择直接学习套路做题提高成绩 ...
--
FROM 223.160.128.*
原来是比喻
【 在 MeiYou9 @ [ChildEducation] 的大作中提到: 】
:
: 可能我说的有点夸张,总之就是觉得娃资质一般,觉得用引导思考的方式没法成功,于是选
: 择直接学习套路做题提高成绩
: 【 在 yingzh 的大作中提到: 】
: : 学理的?这不合理
--
FROM 115.19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