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更新)激光雷达技术路线被市场抛弃了,小鹏已经表态
视觉识别红绿灯这个早就实现了,现在自动驾驶的难点是复杂场景下的行驶路径规划,
比如你要并线,但是发现隔壁有车,你是加速插到前面,还是减速插到后面,
加速多少减速多少方向打多少,这些个决策都是会影响你的行驶效率和体验的
【 在 syy2018 的大作中提到: 】
: 激光雷达能解决前方有没有东西的问题,参考飞机在云里飞,要躲鸟。而视觉是可以很方便的解决前方的红路灯等问题,2个相加,个人认为才是合适的,特别是如果量大,材料和工艺肯定是越来越便宜,的,所以,都要,个人认为才更对。
--
FROM 120.229.75.*
视觉识别红绿灯这个早就实现了,现在自动驾驶的难点是复杂场景下的行驶路径规划,
比如你要并线,但是发现隔壁车道有车,你是加速插到前面,还是减速插到后面,
加速多少减速多少方向打多少,这些个决策都是会影响你的行驶效率和体验的
【 在 syy2018 的大作中提到: 】
: 激光雷达能解决前方有没有东西的问题,参考飞机在云里飞,要躲鸟。而视觉是可以很方便的解决前方的红路灯等问题,2个相加,个人认为才是合适的,特别是如果量大,材料和工艺肯定是越来越便宜,的,所以,都要,个人认为才更对。
--
FROM 120.229.75.*
因为过去没有用这个,所以以后就不能用?
这不搞笑吗,因为飞行员过去靠眼睛,所以战斗机安雷达没用
那大家都飞二代机得了。
这种因为特斯拉没做所以就不正确的想法,本质上是自己不懂就迷信权威
【 在 zwordcn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如我前面说的,如果你是基于人类驾驶数据训练的端到端方案,就必须是纯视觉,雷达信号在这种情况下是噪声。
: 雷达也许可以做一些基于规则的兜底,但和端到端是分离的。
--
FROM 124.64.17.*
冲突了肯定是视觉错了,或者算法错了
【 在 CCERCCUS (CCERCCUS)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肯定比没有强
: ——那个未必,有了也许就是多余,某些情况下会起反作用,特别是激光雷达判断跟视觉冲突的时候
: 【 在 semilog 的大作中提到: 】
: : 端到端方案,激光雷达的数据只是传感器参数之一,没有所谓的上限,下限。。。
--
FROM 223.104.41.*
我在考虑趁着允许FSD transfer,把我的model y换成model x顺便把HW3升级成HW4,HW4值不?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hsv 的大作中提到: 】
: 哈哈,这次12.4.2略搞笑,跟我自己训练模型有点像: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按下葫芦又起瓢。但结果没让人失望,只要规模效应没到,hw3达到L3希望就很大。
: 更深更大的模型、更多的数据、更高的算力,简单粗暴,ai5看起来是未来,准备换车吧…
--
FROM 107.77.212.*
老司机开车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
只靠眼睛也是不行的
【 在 kettle (小牛)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在AI卡的是算力,激光雷达占用算力贡献的信息又很有限,
: 这就像老司机开车本来挺好的,副驾坐个新手媳妇非要在边上指指点点的那不是更容易出事故么
:
: 【 在 AugustLeo 的大作中提到: 】
--
FROM 111.199.249.*
别扯了,视觉的自动驾驶前车屁股上装一个虚拟成像玩死你,谋杀你于无形
【 在 zwordcn 的大作中提到: 】
: 下限高的意思,是说只要用激光雷达一扫,就有了点云3d场景,剩下的就是一个规划控制问题了。上限低,激光雷达你能识别车道线么 ...
--
FROM 39.144.38.*
拿你的命去学习?
【 在 snwofox303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对端到端理解是错误的。端到端可不是通过揣摩人类的驾驶习惯和行为。端到端就如同当初的围棋ai,只需要告诉它围棋的基本规则 ...
--
FROM 39.144.38.*
请先定义"实现"
【 在 kettle 的大作中提到: 】
: 视觉识别红绿灯这个早就实现了,现在自动驾驶的难点是复杂场景下的行驶路径规划,
: 比如你要并线,但是发现隔壁有车,你是加速插到前面,还是减速插到后面,
: 加速多少减速多少方向打多少,这些个决策都是会影响你的行驶效率和体验的
: ...................
--
FROM 221.218.138.*
对,激光雷达在车载场景中完全是乐色。
都不如毫米波
【 在 hsv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调研过,毫米波雷达目前还是输出稀疏的2D点云(一个目标一个点),毫米波经目标反射,内部经过处理是距离-多普勒数据,靠dbscan聚类输出xy、v、rcs值(可以认为是响应强度);为了去噪往往会过滤掉静止目标。23年之前是2D点云通过1x1之类的layer融合到可见光特征以后进行OD操作,网络学到的是运动目标的运动位置信息,比后融合要好一些;23年之后dnn应用到距离-多普勒特征,一些特殊的卷积之类的操作以后,后续都是较常规OD用的dnn layer了,往往和可见光融合在一起以后接多个输出头,模型理论上学到更多的信息,这个实战从传感器角度感觉应该会不错,毫米波的物理特性,雾天比各种光强的不是一星半点,数量级的优势…
: 鼓吹端到端的,都未必理解你最后一句噪声数据的含义,其他人就更更费劲了,老实说本站能这么理解的人不多,这个从去年我就开始这么说了,没几个人能理解到。
: 目前hw3加了数据就能解决12.4.1飘车道的问题,看起来新的模型评估方法需要突破,目前已知的是12.3.6会与v11最后一版对比评估,但人工干预稀少以后使得模型评估变难了,评估方法突破之后就是另一个飞跃了。
--
FROM 221.21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