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关于事故车燃烧原因的判断
先说观点:个人判断,此次事故应该不是电池先烧起来的,而是因大量动能转化成内能,温度达到电路系统的燃点而烧起来的。
本人曾长期从事冲击吸能领域的研究,我们通常关注时速40公里的碰撞安全,对吸能元件的测试一般采用落锤实验,其速度为根号2gh,通常6米落锤得到的冲击速度是10几米每秒,做完实验的吸能元件是烫手的,因为动能一部分通过塑性变形功消耗,另一部分转化成热能。事故车近30米每秒的速度,须知动能是速度的平方关系,车辆变形能耗散不了的部分都转化成热能,温度要高得多,完全可能引燃电路系统。
我相信王传福,磷酸铁锂的燃点一定是比三元锂电池高的,应该是更安全的。
另外,人的大脑能承受的最大过载是10g,97公里时速下撞击,人一定是至少先休克了,车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
发自「今日水木 on ALN-AL00」
--
FROM 223.104.40.*
这不是相信谁的问题,是乘用车锂电池安全国标就该提高到大客车锂电池安全国标统一水平
这样以后也就不会再需要担心电池不安全了
【 在 aaask (心潜*翼伏) 的大作中提到: 】
: 先说观点:个人判断,此次事故应该不是电池先烧起来的,而是因大量动能转化成内能,温度达到电路系统的燃点而烧起来的。
:
: 本人曾长期从事冲击吸能领域的研究,我们通常关注时速40公里的碰撞安全,对吸能元件的测试一般采用落锤实验,其速度为根号2gh,通常6米落锤得到的冲击速度是10几米每秒,做完实验的吸能元件是烫手的,因为动能一部分通过塑性变形功消耗,另一部分转化成热能。事故车近30米每秒的速度,须知动能是速度的平方关系,车辆变形能耗散不了的部分都转化成热能,温度要高得多,完全可能引燃电路系统。
:
--
FROM 203.208.61.*
电池做工不够顶尖的话,再好的化学体系也白搭。
【 在 aaask 的大作中提到: 】
: 先说观点:个人判断,此次事故应该不是电池先烧起来的,而是因大量动能转化成内能,温度达到电路系统的燃点而烧起来的。
: 本人曾长期从事冲击吸能领域的研究,我们通常关注时速40公里的碰撞安全,对吸能元件的测试一般采用落锤实验,其速度为根号2gh,通常6米落锤得到的冲击速度是10几米每秒,做完实验的吸能元件是烫手的,因为动能一部分通过塑性变形功消耗,另一部分转化成热能。事故车近30米每秒的速度,须知动能是速度的平方关系,车辆变形能耗散不了的部分都转化成热能,温度要高得多,完全可能引燃电路系统。
: 我相信王传福,磷酸铁锂的燃点一定是比三元锂电池高的,应该是更安全的。
: ...................
--
FROM 222.67.66.*
这就别洗了,其他车车身烧完了电池都不着火的很多
【 在 aaask 的大作中提到: 】
: 先说观点:个人判断,此次事故应该不是电池先烧起来的,而是因大量动能转化成内能,温度达到电路系统的燃点而烧起来的。
: 本人曾长期从事冲击吸能领域的研究,我们通常关注时速40公里的碰撞安全,对吸能元件的测试一般采用落锤实验,其速度为根号2gh,通常6米落锤得到的冲击速度是10几米每秒,做完实验的吸能元件是烫手的,因为动能一部分通过塑性变形功消耗,另一部分转化成热能。事故车近30米每
: 氲乃俣龋胫苁撬俣鹊钠椒焦叵担盗颈湫文芎纳⒉涣说牟糠侄甲扇饶埽露纫叩枚啵耆赡芤嫉缏废低场
: ...................
--
FROM 124.207.48.*
电池炸了也不少啊,这种碰运气的事情没意义
关键是锂电池的安全国标要提高,凭啥小客车消费者就不能享受大客车一样的安全标准呢?
【 在 Qinq (当了个当)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就别洗了,其他车车身烧完了电池都不着火的很多
: 【 在 aaask 的大作中提到: 】
: : 先说观点:个人判断,此次事故应该不是电池先烧起来的,而是因大量动能转化成内能,温度达到电路系统的燃点而烧起来的。
: : 本人曾长期从事冲击吸能领域的研究,我们通常关注时速40公里的碰撞安全,对吸能元件的测试一般采用落锤实验,其速度为根号2gh,通常6米落锤得到的冲击速度是10几米每秒,做完实验的吸能元件是烫手的,因为动能一部分通过塑性变形功消耗,另一部分转化成热能。事故车近30米每
--
FROM 203.208.61.*
你觉得我是在给谁洗地?扣帽子功夫一流
【 在 Qinq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就别洗了,其他车车身烧完了电池都不着火的很多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ALN-AL00」
--
FROM 223.104.40.*
真逗,有机会去你摸一下那些碰撞试验的车烫手不
【 在 aaask 的大作中提到: 】
: 先说观点:个人判断,此次事故应该不是电池先烧起来的,而是因大量动能转化成内能,温度达到电路系统的燃点而烧起来的。
: 本人曾长期从事冲击吸能领域的研究,我们通常关注时速40公里的碰撞安全,对吸能元件的测试一般采用落锤实验,其速度为根号2gh,通常6米落锤得到的冲击速度是10几米每秒,做完实验的吸能元件是烫手的,因为动能一部分通过塑性变形功消耗,另一部分转化成热能。事故车近30米每
: 氲乃俣龋胫苁撬俣鹊钠椒焦叵担盗颈湫文芎纳⒉涣说牟糠侄甲扇饶埽露纫叩枚啵耆赡芤嫉缏废低场
: ...................
--
FROM 111.201.28.*
这次事故不就是你天天复读的磷酸铁锂吗
是不是也得禁了

【 在 Icanread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不是相信谁的问题,是乘用车锂电池安全国标就该提高到大客车锂电池安全国标统一水平
: 这样以后也就不会再需要担心电池不安全了
--
FROM 210.12.231.*
碰撞点应该真烫手,可以试试把一根铁丝反复掰几下再摸下那个弯折点,如果正好那个点有易燃物就烧起来了
【 在 XC90 的大作中提到: 】
: 真逗,有机会去你摸一下那些碰撞试验的车烫手不
:
--
FROM 122.225.219.*
你要是说反复捶打挤压还有点道理,单次单下撞击能有这个效果?
--
FROM 36.11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