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孙承宗和王在晋的方案优劣有定论了吗?
宁远太小了,放不下重兵。事实上山海关从未被清军攻破过
【 在 hidenfly 的大作中提到: 】
: 可以去看看地形图。
: 山海关南面到海20里。
: 北面到山15里丘陵。
: ...................
--
FROM 222.129.1.*
是的。
因为清军从来没从关外攻过山海关。
第一次在宁远被挡住了。
第二次在宁远被挡住了,在锦州被打了屁股。
第三次在锦州被挡住了。
不是因为山海关攻不破,是因为宁锦防线提前挡住了。
按你说法上甘岭根本不用守,
因为反正美军没有攻克过五圣山。
志愿军担忧美军拿下上甘岭,作为跳板进攻五圣山的危险性不存在。
【 在 ericz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宁远太小了,放不下重兵。事实上山海关从未被清军攻破过
--
FROM 122.9.80.*
志愿军有兵力有祖国后盾当然可以这样。明朝有吗?大量花钱都已经把内部弄乱了。
【 在 hidenfly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的。
: 因为清军从来没从关外攻过山海关。
: 第一次在宁远被挡住了。
: ...................
--
FROM 222.129.1.*
这是什么逻辑。
守宁锦要兵,难道守山海关就不用兵?
都要花钱的。
【 在 ericz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志愿军有兵力有祖国后盾当然可以这样。明朝有吗?大量花钱都已经把内部弄乱了。
--
FROM 122.9.80.*
守一个地方和守三个地方,要的兵一样?
【 在 hidenfly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什么逻辑。
守宁锦要兵,难道守山海关就不用兵?
都要花钱的。
【 在 ericz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
FROM 124.64.16.*
是一样的,谁让你三地平分兵力的?
当然是一线多二线少了。
宁远之战,袁崇焕在宁远也就1万多人。
宁锦之战,锦州1万多人,宁远3万人不到。
大凌河之战,大凌河1万多人,长山援军4万多人。
按王在晋的预算,守山海关要11万人。
关宁军满编也就16万人,这还是为了出击,防御用不了那么多。
洪承畴松锦大战,全军也就14万人。
【 在 ericz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守一个地方和守三个地方,要的兵一样?
: 守宁锦要兵,难道守山海关就不用兵?
: 都要花钱的。
: ...................
--
FROM 122.9.80.*
呵呵,守宁远1w,守山海关就要11万了。你是吧野战军算进去了看吧
【 在 hidenfly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一样的,谁让你三地平分兵力的?
当然是一线多二线少了。
宁远之战,袁崇焕在宁远也就1万多人。
宁锦之战,锦州1万多人...
--
FROM 222.129.1.*
守山海关,守军编制11万。
王在晋方案是重关,再修一个。
旧关7万,新关4万。一片石还要有守军。
明军哪有什么守城军野战军。
几个总兵几支部队。
关宁军编制15万3000人,也是混在一起的。包括关宁军,东江镇,天津部队,山东登莱部队。
洪承畴14万,8总兵。
孙承宗就是把王在晋新关的4万人,往前挪到宁远附近。
【 在 ericz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呵呵,守宁远1w,守山海关就要11万了。你是吧野战军算进去了看吧
: 当然是一线多二线少了。
: 宁远之战,袁崇焕在宁远也就1万多人。
: ...................
--
FROM 122.9.80.*
乾隆是更推崇孙承宗
自古都是,皇上题字得在最高处
但山海关那个澄海楼不是,乾隆把自己题字,放在孙承宗题字下方了
【 在 zmren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财政,军事和政治综合考虑的话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223.72.93.240
王在晋的方案更好一些,因为明军野战不行,无论通过筑城蚕食,还是集中大兵团决战,主动进攻就是找死,最好的策略还是收缩兵力,囤积重兵于坚城,立足于长期防守,理论上能拖垮满清。因为打持久战,大明国力明显占优。但王在晋方案唯一短板在于后勤补给,为避免皇太极采用围城打援战术,最好能主动撤至山海关或葫芦岛等靠海的坚城,既紧靠内地腹地便于突围撤出,又能靠海运持续补给,这样满清始终无法彻底围死城池,就能像后来的湘军一样,依靠长江水运后勤补给,以少胜多,以守为攻,通过长期对峙消耗最终获得胜利。
【 在 zmren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财政,军事和政治综合考虑的话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修改:Gary1981 FROM 124.127.42.*
FROM 124.1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