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蒙气之差 第三
西历第谷,欲究极日躔行度之理,造测器10具。体式各异,宫度分秒,丝毫不错。以定本地北极出地度分讫。
然后用古法(即二至之高,折中取之)测之,不合有4分,不知其原因。于是造大浑仪一具,于黄道上,
加极细的窥筒,夏至午正测之,又时时测诸经纬度分,则二法往往不合。每次浑仪所测之纬度,高于所算
太阳之纬度,于是知道真高在视高之下。因此悟到高差的原因,是因为清蒙之气所为。所谓清蒙之气,
是地中游气,时时上腾,入夜为多,水上更多。其质轻微,略似澄清之水,其于物体,不能障碍人目使之隐蔽,
却能映小为大,升低为高。所以日月出入,人从地平上望之,比于中天则大;星座出入,人从地平上望之,
比于中天则宽,这是映小为大。定望日时,地在日月之间,人在地平,无两见之理,而总是可以两见,或者
日未西没,而已见月食于东,日已东出而尚见月食;或者在高山之上,见日月出入,以较准历家算定时刻,
每次先升后坠,这就是升低为高了。(试以钱一文,置于空盏底,人立稍远。令盏之边掩盖钱体,人目不见钱则停,
再以水注入,水到一半,则钱体半见,水满则全见,升低为高,就是这个道理)。
清蒙之气有厚薄,有高下,气盛则厚而高,气减则薄而下。厚且高,则映像越大,升相越高;薄且下,则映像
不甚大,升像也不甚高。厚且高的原因,若海若江湖,是水气多;或者水少而土浮虚。此气能令轻尘上升,
也厚且高。地势不相等,气势也不相等,想定日躔、月离、五星列宿等之纬度,应该先定本地之清蒙差。
万历25年丁酉,西洋之迤北人泛海至诺瓦生八纳之地,北极出地76度强,日躔大寒4度,论宗动之法,应日出在
冬至后52日,却前出13日,所差29度,此时太阳实在地平下5度。因本地在大海中,蒙气甚盛,太阳久躔地平之下,
不能消除其湿势,所以发见折象尤多,使得前出13日。又早晚蒙气也不相等,因为书则太阳能消湿气,至暮而尽;
夜晚则复生,渐生渐盛,到了晨前而多,所以蒙气又有书夜早晚之差。
清蒙之本性,能升物象,令高于实在之所,不能偏左偏右,所以其差恒在纬度,不在经度。现在先论测纬法,借
宗动天本论内一则:凡是测高,以恒球纬圈量之。因为恒天之内,经纬之度都相连,有一自有二。如果得到本地
北极出地之数,或东或西,恒球上日躔经度,可得本时恒天内真纬度。
【图1】
如图,甲乙丙为南北圈,甲戊丙为地平圈之一弧,乙为天顶,乙辛巳戊为恒球一经圈,过太阳之视高辛,也过
太阳之实高巳。从北极作丁巳弧,成丁乙巳曲线三角形,此形有丁乙边,为北极高之余度;有丁巳边,为日轨距
北极之度,有丁乙戊角,为丙乙戊之余角(丙乙戊角为乙戊经圈距正午丙之度,其弧为丙戊),求乙巳,即
日轨之实高离天顶度。其法,巳角(即恒球经圈乙巳携北极出圈丁巳,两线所作角)在本圈恒为锐角。
【图2】
若丁乙巳为同类锐角,即如上图,从丁向乙巳,作丁庚垂弧,分圆形为两直角形;。如果丁乙巳为异类,即于丁巳边
引长之,从丁作丁庚垂弧,必在形外。
在前图,丁乙庚直角形,有丁乙边、乙角、求乙庚,则全数与乙角之余弦,比丁乙弧之切线与庚乙弧之切线。又法,
全数与丁乙之正弦,比乙角之正弦与丁庚之正弦;其次丁庚巳形,有丁巳边,有丁庚边,求巳庚。则全数与丁庚
之余弦,比丁巳弧之割线与巳庚弧之割线,最后乙庚、庚巳相加,的巳乙,为日轨之实高离天顶度。
其后图丁庚乙形状,有丁乙边、乙角,求乙庚。法如前,只是庚乙丙减庚巳余乙巳,即为所求。
假如太阳躔鹑首初度,地平经度,任置为(从午正,或东或西算)94度,求太阳地平上之正高(太阳距极为66度29分)。
丁巳为66度29分(见前全图),丁乙戊角为86度,丁乙为50度(北京赤道高),法全数与丁乙戊角之余弦(6976),
比丁乙边之切线(119175)与庚乙边之切线(二三率相乘,一全除之)得8312,查表得4度45分。又全数与丁乙边之
正弦76604,比乙角之正弦(99756)与丁庚之正弦,算得76410,查表,得49度50分。又全数与丁庚之余弦64501,
比丁巳割线250617与巳庚之割线,算得161650,查表,得51度47分,巳庚、庚乙相加,得56度32分,减90,
得33丁乙18分,就是太阳地平之纬度了(正高)。此四数,极出地、太阳距极、太阳地平经、太阳地平纬,都相连相乘。
以上是测纬度之正法。如果先用器测得经度,以此法推得纬度。然后另外测得纬度,与所推不合,则另外测得的纬度
必然高于所推(其差必然是因为清蒙之气。如果论测器不在地心,而在地面,则以地半径之差数,减所测纬度,下方详之。
崇祯三四五年,每年测冬至,即用原仪原筒规,然而所得数不一样,前后有差一二分,或是蒙气灰尘等原因)
--
FROM 218.8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