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太阳最高之处及两心相距之差 第七
最高与夏至不同。古多罗某(在今1400年前)测得最高去离降娄初为经度66度35分,两心(地心与日轮本天之心)之差为
10万分(半径之全数)之4151。今在经95度40分,两心之差为10万分之3567,差584。
结论:太阳公动(一随宗动西行,一随列宿东行)及本行之外,别有二种行度:一是从最高恒自西而东,岁行若干;一是
地心与太阳本轮(即不同心之圆)之心相距分,岁岁减少。也就是数千年后相合为一点(想当然耳,或别有行动,不可知也。
也有人说,不等定其然)。
【图1】
问:最高何物?为什么能知道有这个?
答:如果不同心最高之点,恒在夏至如甲,则太阳从春分辛至戊,行45经度之弧,与从巳至秋分壬,也行45经度之弧,
其时日必相等,因为两心在甲乙线内,与丁丙为直角,而丁甲丙与辛甲壬两弧,都两平分与甲(几何三卷三十题),
则所分各两弧(丙甲与甲丁、辛甲与甲壬)之行度相等,其所需时日必相等。而春分后行45度至立夏,立秋前45度
至秋分,其行度相等,而时日恒不等。则丙庚、丑丁两弧度心必不相等。而不同圈至心,必不在甲乙线上。
其推步最高法,于春分后40余日,即每日测午正日轨高,求其45度,以定天正立夏(春分至立夏,当行46度23分39秒,
加赤道高约50度,其纬度当得66度23分39秒。如果日轨高适满其数,即正得45度,为立夏。如果过或不及,用前篇求春分
法,得本时刻)。溯春分迄立夏,总计中间积日时刻以日率59分08秒19微50织而一,得太阳平行之总度分,并不是45度,
而得余分,如后论。
【图2】
如图,甲为地心,作丙戊丁圈,任取甲乙小线(欲求此数,所以任作之)。以乙为心,作未巳庚辛为太阳平行之本圈,
再作巳甲辛,为春秋分线,过甲地心。再于戊上取戊壬为45度,从壬过甲作直线至未。而截巳卯弧于庚,得巳甲庚为
45度之角。然后从小圈心乙向庚作直线,再作未巳线,再从未向巳辛作子未垂线,最后从乙向庚未作乙午垂线,
即庚未线必两平分于午(庚未为本圈之弦,从心出垂线至其上,必平分之),则丙甲庚角为从戊壬45度以上至最高点之角。
春分后,日行戊壬弧。作天元经度45,其视行46日10刻10分,以日率准之,得平行45度27分34秒,就是庚巳弧了。
巳未庚乘圈角,半之得22度43分47秒。庚甲巳角既45度,那么巳甲未角得135度,加上庚未巳角,共157度43分47秒。
未甲巳三角形内,得甲未巳角,即得巳角为22度16分15秒,乘以2,为辛未弧44度32分30秒。又日行巳卯辛弧,为
春分至秋分时刻,得186日74刻,其平行为184度5分24秒,即辛未巳弧当得175度54分36秒。辛未巳弧内减巳角之2倍
(即辛未弧)44度32分30秒,余未巳弧得131度22分10秒,求得未巳弦18225868,又于未巳弧加巳庚,共得176度49分44秒,
求得未甲庚弦19992342。
既然庚壬为经度45,现在想求壬至丙,太阳最高之点(或卯甲庚角),及乙甲两心之差各几何,依下文论之:
巳子未三边直角形,既得巳角及巳未边,求未子线。
其法,全数(万万,内)与巳角(22度多,内)之正弦(1389000),比未巳弦(18225868,外)与未子边,
得6907168(外)。
甲子未直角形,既有子甲未角(45度,为庚甲巳之交角),及未子边,求未甲。
其法,全数(内),与未子(外),比子未甲角(45度,为未甲两角平分于直角)之割线(14142100,内)与未甲边(外),
得9768210。
庚未弦(19992342)平分之,得9996171,就是午未,内减未甲,余227961,为午甲。
又庚巳未弧与半圈,其较3度10分16秒,平分之,得1度35分08秒,就是乙庚午角了(如果庚乙引之至癸,癸未弧为较,半之,为癸庚未角),
求正弦,得276540,就是乙午线。
乙午甲直角形,既得甲午、午乙两边,求甲乙,用勾股法,得358416,即两心之差,其全数乙卯为太阳本圈之半径,约之得百分之3分半多。
又求乙甲午角。
其法,午甲边(外)与全数(内),比午乙边(外)与甲角之切线,得12134138(内),其弧50度30分,为丙壬,即日躔从立夏(天元经度45)
至最高丙得50度30分,以加45,得最高之处为经度95度30分,在夏至后5度30分,其最高冲在冬至后5度30分。
若用秋分前后溯立秋45度,即用前法,但依前图,变右为左,论之。
【图3】
立秋后至秋分,日行戊壬弧,为天元经度45,其视行得46日38刻10分,其平行45度44分13秒,,就是巳庚弧。
巳未庚乘圈角,半其弧得角为22度52分24秒,即辛未巳弧175度54分36秒,尔率都与前面一样。
然后求未巳弦。甲未巳三角形,既得未角,以减庚甲巳角45度,得巳角22度07分54秒(庚甲巳角未甲巳未形之外交,
必与未、巳两角之和相等,所以减未角,得巳角,几何一卷32题),乘2为辛未弧,得44度15分48秒,以减未巳弧,
余131度,为未巳弧,求得未巳弦18245736,又于未巳弧加巳庚,共得177度23分01秒,求得未甲庚弦19994784。
又巳子未形,求未子弦,其法,
全数(内)与巳未弦(外),比巳角(内)之正弦与未子变(外),得6873833。
又甲子未形,求未甲边,其法,
全数(内),与子未边(外),比未角之割线(内)与未甲边(外),得9721068。
庚未弦(19994784),平分之得9997392,就是午未,内减未甲,余276324,就是午甲。
庚巳未弧与半圈之较2度36分59秒,就是癸未,平分之,得1度16分29秒,就是乙庚午角,
求正弦,得228244,就是乙午线。
乙午甲型,求甲乙。用勾股法,得358388,即两心之相距。
又求乙甲午角。
其法,午甲边(外)与全数(内),比午乙边(外)与午乙之切线(内),得8260374,其弧39度33分,
为壬丙,以加壬戊45,得84度33分,以减天正象限90度,余5度27分,为最高过夏至之数。
此秋分前数,余春分后数较,差3分。但是可以不论,因为测午正太阳之高,或多或寡,所差1分,
即此算内当差1度,今算内差3分,则两侧中有差3秒的,3秒居1度中,为3/3600,怎么可以觉察得到呢?
如果两心之差因此3分之差也算不合,那么其较为1千万分之28,非常微小了。
以上二法,都用天元45经度。
如果用天元60经度,则一经度之纬度12分56秒,每纬度1分,当8刻。
如果用70经度,则纬度1分,当14刻。
如果春分前45度,秋分后45度,也可用,但蒙气多,就是难定其确数了。
--
FROM 1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