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食图义 第四
求日月失光之面,向何方位。
则有两个原因:
1. 从太阴距黄道度作大圈,令过太阴太阳两心(此日食也),或太阴与地景两心(此月食也),
下至地平,周遭移指交食所向之方也。
2. 黄道斜交于地平,日月随之行。遇食,必有时向东南、西北,有时向东北、西南也。
欲绘交食图,必先察日月所向,起复方位。旧法只以阴阳二历分别南北,殊粗率。今法必可得其度分,
颇为繁细耳。
距度变日月食所向方位
太阴食其复之间,以本行屡迁其度分。即作过两心(月心、地景心)大圈至地平,时刻各异。
所向方位,也时刻各异。
欲尽推之,其多无数,故当求其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向而止。
【图1】
如图,甲为地景心,甲乙为黄道,戊丙为白道。两道之大距不远,故作平行线论。
初亏太阴在丙,食既在丁,食甚在戊。
则甲丙、甲丁、甲戊皆过月地景两心之弧。
因为太阴渐近于地景心甲,其距度远近渐次不同,而乙甲丙角、乙甲丁角、乙甲戊角之大小也不同,
则太阴所向地平之方位度分也不同,故恒以本距度推本角。
如甲丙初亏之距,为半景月半径之和;
甲丁食既之距,为半景减半月径之;
甲戊食甚,则为太阴之正距度也。
甲戊丁角,可当直角不论。其甲戊线与甲丙戊对角,比甲丙线与丁戊甲直角,
得甲丙戊角与乙甲丙角相等(乙甲丙为所求)。
又甲丁戊三角形,依此法,推甲丁戊角与乙甲丁角(此为所求)相等,而食甚乙甲戊为直角,
故在甲诸角,其线不等,即所向方位不等。
论日食,则甲丙为日月两半径,甲戊为太阴距太阳食甚之视度,以求甲丙戊角,向下皆同前法。
【图2】
今更作图,甲为景心,乙丙为黄道。
若太阴初亏在乙,其入景之面,必向正东,若复圆在丙(初亏在乙,复圆必不在丙,故曰若,指他食也),
其出景直面,必向正西,皆无距度。
故,若其距在北在丁,或在戊,即入景之面向东南、或西南;
若其距南,或在巳,或在庚,即入景之面向东北,或西北也。
论日食,设甲为太阳心,其理同此,但出入之面所向,与月食所向正相反,此为异耳。
黄道出没变日月食所向方位
黄赤道之两交切地平,若一在正卯,一在正酉,不偏南北,即诸方俱无阔度矣。
外此,或黄道距南,或距北,其距渐多,其出没之阔度,区里卯酉也渐多。
又南北极越高,其相离更远。
如北极出地36度,黄道度去离春秋分,或南或北,1宫,其阔度,左右各14度15分。
若去离2宫,则更远,其阔度各25度13分。最远者,得29度29分。
若北极出地40度,则1宫得阔度15度04分,2宫得26度45分,最远则31度19分也。
太阴既随黄道行,其食也必依其阔度。则起复之所向方位,太阴也必依阔度之左右也。
【图3】
今欲定其多寡。
如图,南西北东为地平圈,丁甲戊为黄道。
食时,得阔度戊,距正东若干。太阴心在丙,景心在甲。
过两心之庚甲巳大圈,指向巳。
因戊黄道度距正东远,巳随之距正东亦远。
而丙月之初入景,所向为巳也。
今求东巳弧。
先设辛为天顶,出高低弧,过甲至壬为顶极圈,又作一癸午弧,与甲庚为直角。
然后甲乙丙小三角形,有乙丙距度,有甲丙两半径,有甲乙丙直角,依比例推得甲角。
然后以食时及甲景所躔黄道度,得戊甲辛角,即得其余辛甲乙角。
又得辛甲乙所分之辛甲午角(减乙甲丙小角)。
然后甲辛午三角形,有甲角,有午直角,又以北极高及黄道距赤度,得甲辛弧,可推得辛午线。
以加辛癸象限,得午癸总弧,为午巳癸角。其余角为甲巳壬也。
而巳甲壬,为辛甲午之对角,甲壬为辛甲之余弧,因可推壬巳弧。
又戊甲壬三角形,有原推之甲戊,有甲壬戊直角,有乙甲辛相对之壬甲戊角,因可推壬戊弧。
去减先得之壬巳,余巳戊,为所求太阴初入景所向东南维之地平经度。
以加初所得东戊弧,则得东巳总弧。
--
FROM 1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