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母忙,从小跟着外婆长大,一直到13岁。外婆07年去世,我因为在外面上学,家里也没跟我说,就没回去见外婆最后一面,让我心里有些许遗憾,这些年就经常梦到外婆。
比如前几天:梦到又回到了小时候的外婆家,外婆家的土灶还烧着火,锅里煮着饭,可是姥姥却找不到了,我就找啊找,后来在梦里就意识到姥姥已经不在了,当时就哭醒了,醒来好难受。
豆包解读如下,觉得还挺接近的:
愿望满足与潜意识层面: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愿望的满足。回到小时候的姥姥家,土灶烧着火,锅里煮着饭,这样的场景可能反映出梦者内心深处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姥姥给予的温暖、关怀和家庭氛围的渴望。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成长可能会面临各种压力和烦恼,而童年在姥姥家的时光往往是无忧无虑、充满幸福的,所以梦以这样的场景来满足梦者对那种美好时光的向往。而姥姥不在的情况,可能是现实中姥姥已经去世这一事实在梦中的呈现,虽然梦者在潜意识里渴望回到过去与姥姥在一起的时光,但也无法逃避姥姥已经离开的现实,这种矛盾让梦者在梦中意识到姥姥不在时产生了痛苦的情绪,进而哭醒。
潜意识冲突层面: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在梦中也可能有所体现。本我可能希望永远停留在童年被姥姥关爱呵护的美好状态,享受那种无条件的爱和温暖。自我则要面对现实中姥姥已经去世的事实,以及生活中的各种责任和压力。超我可能会对本我的这种幼稚的、想要逃避现实的愿望进行批判,认为应该接受现实、勇敢面对生活。在梦中,回到姥姥家的场景是本我愿望的体现,而意识到姥姥不在则是自我对现实的认知,两者的冲突导致梦者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反应,以哭醒的方式来释放这种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压抑与防御机制层面:梦者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压抑了很多与姥姥相关的情感和记忆,比如对姥姥的思念、对未能在姥姥生前多尽孝心的愧疚等。这些被压抑的情感在梦中以回到姥姥家的场景被触发,而姥姥不在的梦境则让这些被压抑的负面情绪得以释放。哭醒是梦者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试图通过这种强烈的情绪表达来缓解内心深处的压抑和痛苦,也是对姥姥的一种情感宣泄,让梦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面对和处理这些被压抑的情感。
--
FROM 124.12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