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35岁以下倾斜经费,反应对科研现状的不满
本身这个问题就是错的,想法更错
第一个,啥叫真成果?技术发展很多观点变化很快,要是真能引,可能引出来的都是被淘汰的想法,创新就是难在一般人没想到是这样,历史上啥突破是专家认为需要这样的技术,然后几年后出来了?这样出来的技术也就是个工程应用。
第二个,被证明有价值的成果是少数中的少数,但出这样的成果的前提是大量人在做没价值的多样性的工作,越功利就越得不到想要的。科研管理关注的应该是营造宽松多样化的科研环境,让有兴趣科研的人可以在保证生活的前提下心无旁骛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儿。至于那些小概率事件出成果的,没见过谁吃亏了,现在市场信息这么发达,至少工程领域,你的工作有价值,市场自然会回报你。
所有的重赏必然会落入投机分子的腰包,因为投机分子会把所有精力用在钻研一方面怎么去应对政策获取重赏,另一方面怎么打击真正有本事的人,保住自己的地位。
【 在 victd 的大作中提到: 】
: 怎么往真突破真成果上引导呢?
: 国嘉可以从业界收集难问题(不是学阀定的),突破了就给职称给帽子,优先权可以高于数论文,从而保持一种平衡力,保持科技风气不离 求真务实 太远。这比只有数论文一条路,最终大家都去务虚好得多。论文是有自己游戏规则的,假问题也可以发论文。
--
FROM 36.48.112.86
这里底层逻辑特别简单
真正能出的成果主要靠个人才华、努力、运气,这样科技管理的政绩怎么办,领导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人才政策就是要把成果和管理功绩绑在一起么。
各位领导最喜欢你这个思路,听听意见,搞搞改革,重新绑定一批成果,捞写好处,出一批政绩。
科研和教育一样,都是长效复杂的机制,说拿100个指标就能评出谁好谁坏,教书育人非要分个三六九等,不都是扯么?
【 在 victd 的大作中提到: 】
: 怎么往真突破真成果上引导呢?
: 国嘉可以从业界收集难问题(不是学阀定的),突破了就给职称给帽子,优先权可以高于数论文,从而保持一种平衡力,保持科技风气不离 求真务实 太远。这比只有数论文一条路,最终大家都去务虚好得多。论文是有自己游戏规则的,假问题也可以发论文。
--
FROM 36.48.112.86
别人刷实机,也比刷论文,对国家更好。而且实机只要搞下游用户论证接盘,总比灌水 真实客观。
【 在 seemmay 的大作中提到: 】
: 本身这个问题就是错的,想法更错
: 第一个,啥叫真成果?技术发展很多观点变化很快,要是真能引,可能引出来的都是被淘汰的想法,创新就是难在一般人没想到是这样,历史上啥突破是专家认为需要这样的技术,然后几年后出来了?这样出来的技术也就是个工程应用。
: 第二个,被证明有价值的成果是少数中的少数,但出这样的成果的前提是大量人在做没价值的多样性的工作,越功利就越得不到想要的。科研管理关注的应该是营造宽松多样化的科研环境,让有兴趣科研的人可以在保证生活的前提下心无旁骛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儿。至于那些小概率事件出成果的,没见过谁吃亏了,现在市场信息这么发达,至少工程领域,你的工作有价值,市场自然会回报你。
: ...................
--
FROM 59.41.160.*
指标还是要用,毕竟管本位体质,但是指标能不能尽量真实一些? 灌水现在已经偏离真成果很远了,还当唯一指标,那就只能带歪务实作风。
【 在 seemmay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里底层逻辑特别简单
: 真正能出的成果主要靠个人才华、努力、运气,这样科技管理的政绩怎么办,领导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 所以人才政策就是要把成果和管理功绩绑在一起么。
: ...................
--
FROM 59.41.160.*
难问题都是老外定的,基本上做不出来的,那不出业绩,领导不好交差啊。
【 在 victd 的大作中提到: 】
: 怎么往真突破真成果上引导呢?
: 国嘉可以从业界收集难问题(不是学阀定的),突破了就给职称给帽子,优先权可以高于数论文,从而保持一种平衡力,保持科技风气不离 求真务实 太远。这比只有数论文一条路,最终大家都去务虚好得多。论文是有自己游戏规则的,假问题也可以发论文。
--
FROM 112.9.184.*
企业能提炼出的真问题数量比科技界大佬数量都少多了
学校科技处每年转发的各地中小企业需求看过没,根本都不是问题
【 在 victd 的大作中提到: 】
: 怎么往真突破真成果上引导呢?
: 国嘉可以从业界收集难问题(不是学阀定的),突破了就给职称给帽子,优先权可以高于数论文,从而保持一种平衡力,保持科技风气不离 求真务实 太远。这比只有数论文一条路,最终大家都去务虚好得多。论文是有自己游戏规则的,假问题也可以发论文。
--
FROM 202.113.11.*
搞科研需要独立思考。不能变成谁给钱就给谁糊弄交账。
华为只是需求方,华为自己出的题未必是好题目,但不失为切入点。
理想状态是认准某个方向或问题,一直钻研下去。。可能是基于自己的独立见解或品味,例如怀尔斯证明费马大定理,张益唐搞孪生素数问题。可能是为了造某个东西,例如大飞机,AIGC。
都说中国人擅长算法,为啥我们没有发明出chatgpt?
【 在 victd 的大作中提到: 】
: 业界发布的难题,有适合大学干的,偏原理的,这么多老师做华为项目,不是白做的。华为的5G编码还是土耳其教授的呢。
:
--
FROM 223.104.40.*
那只是你不会!
你有个哥们儿在大国企,搞定你所谓的实机分分钟的事儿
现在工程领域叫管理供应商,至于管理的过程你的参与度多少,你的技术参与度多少,想咋说都行,年会不能停,工程不可能是一个人干出来的,反正功劳不会给外包,至于领导拿还是分哥们儿点儿就看咋运作了
【 在 victd 的大作中提到: 】
: 别人刷实机,也比刷论文,对国家更好。而且实机只要搞下游用户论证接盘,总比灌水 真实客观。
: 晒模患钥髁耍衷谑谐⌒畔⒄饷捶⒋铮辽俟こ塘煊颍愕墓ぷ饔屑壑担谐∽匀换峄乇恪
--
修改:seemmay FROM 36.48.112.86
FROM 36.48.112.86
物理测量指标可能真实,科研、教育指标没法真实
原因就是评价周期不同,一个科研成果的评价,十年周期都是短的
就SVM这么简单一个算法,60年代发明,到90年代才被认可
领导等不起,领导要立竿见影的指标,一个逻辑不合理的需求怎么可能有结果
教育也一样,不同的方法培养的人怎么样,不是看学生拿了多少奖学金,发了多少论文
是看培养出来的人10年,20年后在社会的什么位置,在做什么。
【 在 victd 的大作中提到: 】
: 指标还是要用,毕竟管本位体质,但是指标能不能尽量真实一些? 灌水现在已经偏离真成果很远了,还当唯一指标,那就只能带歪务实作风。
--
FROM 36.48.112.86
以前拿SCI做评价标准,真成果需要时间,长时间没有SCI是要丢饭碗的,真成果是需要保密的,更不会有SCI,于是上位的至少都是高级写手。踏踏实实做事的大部分都在为保住饭碗折腾呢。现在又改路子了啊,折腾吧
【 在 xiaofff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当下普遍面对的绩效考核、财务结题、职称晋级,就不可能有多少从事解决真问题的!
: 水文章反而更快。
:
--
FROM 111.20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