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旧话重提,飞船再入大气层时的伞降可行性
轨道上的第一宇宙速度没那么容易减下来
【 在 fjkj 的大作中提到: 】
: 【 在 gearth 的大作中提到: 】
: : 中学物理不及格?
: : 高温的本质是飞船的动能通过空气摩擦转化为热能。你先计算一下以飞船的重量,速度从几km/s到几m/s,动能的变化范围,这些都需要短时间内变成热能。这些热能足够让任何降落伞直接气化。
: ...................
--
FROM 223.104.39.*
进入大气层初期,相对速度极高,伞材料承受不住高速空气粒子的撞击 以及高温。
快落地阶段,飞船基本都带伞,常规操作。
【 在 fjkj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飞船再入大气层时,飞船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之前,采用减速伞应该可以有效降低飞船速度使得飞船外壳与空气摩擦产生的温度低于例如200摄氏度。
: 可能有人会认为空气稀薄,减速伞不能发挥作用。其实,速度与空气密度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伞可以产生足够的阻力。
: 如果有其它问题,请提出来讨论。
: ...................
--
FROM 42.245.202.*
这恰恰和伞降很相关,因为阻力太大,需要弹出,如果有个伞,就不是弹出这么简单了
【 在 ezSha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打水漂的思路跟伞降不同,本质还是通过空气摩擦来减速的
: 只不过选择合适的再入角,再入大气层,弹出,再入,弹出
: 通过延长时间/距离来减少热量的累积效应
--
FROM 124.127.24.*
不是这么算吧,应该先算减少的能量和时间的比值
很可能,为了缓慢升温,需要绕地球n圈,很可能几天过去了,速度才能降下来。
然后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必须在非常稀薄的高度开伞,然而这个密度下,伞打不开;或者用非柔性伞,让它保持展开姿势。
【 在 fjkj 的大作中提到: 】
: 伞的空气阻力乘以距离
--
FROM 124.127.24.*
初中生脑洞
结构上和材料上就不可能实现
换句话说,稀薄空气下,柔性伞根本打不开,打开了进入稠密区后也没有办法实现与飞船的可靠连接,更别说这种幻想中的减速对结构有多么大的影响。
非柔性伞,其实就是航天飞机以及starship的翅膀再入方案
【 在 fjkj (奋进科技)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飞船再入大气层时,飞船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之前,采用减速伞应该可以有效降低飞船速度使得飞船外壳与空气摩擦产生的温度低于例如200摄氏度。
: 可能有人会认为空气稀薄,减速伞不能发挥作用。其实,速度与空气密度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伞可以产生足够的阻力。
: 如果有其它问题,请提出来讨论。
: 减速伞的好处是可以避免使用沉重的耐高温防热瓦,同时降低飞船因为防热瓦脱落出现解体可能性的风险。
--
FROM 123.120.230.*
减速就靠和大气相互作用(摩擦、压缩)
必然产生高温
除非用别的减速方法
【 在 fjkj (奋进科技)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飞船再入大气层时,飞船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之前,采用减速伞应该可以有效降低飞船速度使得飞船外壳与空气摩擦产生的温度低于例如200摄氏度。
: 可能有人会认为空气稀薄,减速伞不能发挥作用。其实,速度与空气密度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伞可以产生足够的阻力。
: 如果有其它问题,请提出来讨论。
: 减速伞的好处是可以避免使用沉重的耐高温防热瓦,同时降低飞船因为防热瓦脱落出现解体可能性的风险。
--
FROM 114.253.35.*
【 在 WilliamWW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可以算一下,至少概算一下,需要什么强度级别的伞,需要多少距离,才能够利用外层空间中稀薄的大气耗散掉返回器巨大的势能和动能。
: 哦,对了,你的伞降思路实际上已经有人在用了,咱们嫦娥登月返回的航天器,就是利用了这个增长缓冲距离,降低再入过程中对结构的强度要求的原理,采用了两次再入大气层的策略。这个策略如果再扩展一下,再改进一下,改成三次,四次,甚至五次溅落大气层,会让返回过程更加的平滑流畅,以及安全。
:
nice
--
FROM 111.192.97.*
【 在 PaoloMaldini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样不怕失控么
:
计算
--
FROM 111.192.97.*
【 在 NorthWestPAK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栅格舵
伞也是可以操控方向的
--
FROM 111.192.97.*
【 在 Jarma 的大作中提到: 】
: 轨道上的第一宇宙速度没那么容易减下来
大胆设想一下,带伞绕地飞行,需要飞几圈就飞几圈
--
FROM 111.192.97.*